歷史沿革

    建廟原因
    香火鼎盛祝融不敗金身 ~~福海宮




      福海宮主神為「輔信王公」,在地鄉親俗稱「竹圍王公」, 姓李名伯瑤,(信眾稱為大王公祖),其金身(神像)在清咸豐三年(西元1853 年,民國前59 年,距今約168 年前), 航海家陳氏為弘揚輔信王公之聖德及信眾膜拜之方便,冒險度過重洋,前往福建省漳浦縣墩上社輔信王公祖廟,欲迎奉金身回台祭祀,雖然經輔信王公聖杯允許,但當地人民不肯答應, 且唯恐金身失蹤,派人刻意守護。



      陳氏在糧食已空、金錢耗盡,無計可施的情形下,只好無可奈何的駕船返台,沒想到,船行到大海中,突然遇到狂風巨浪襲擊,陳氏嚇到昏倒。朦朧中有一位道人在陳氏面前說「既秉志而來,何無功而返?」(你既然有心要來迎回我的金身, 怎會沒完成就回家了呢?) 陳氏正準備跟他解釋墩上社的地方人士不答應的情形,忽然眼前一陣閃光,那位道人就不見了。陳氏醒來時,發現他的船居然又回到墩上社港口,於是在船上呼請輔信王公「是否願意赴台?」,仍是聖杯允許。

      
      陳氏覺得很驚訝,離開船,登上岸,前往輔信王公廟,當時有許多墩上社的信眾在護衛,有的坐在椅子上,有的趴在桌子上,有的躺在地上,有的靠在門邊,看守很嚴,但卻都睡著了,陳氏立刻就懂輔信王公的意思,就把金身恭迎上船,回到台灣。

      
      終於在同年六月十四日晚上, 平安抵達雞籠(今基隆),當時包含竹圍等多處信眾,聽到輔信王公要來,都以彩旗、鑼鼓恭迎,安座在陳氏的家中,供大家來參拜。



    |建廟原因|

      咸豐四年(西元1854 年,距今約167 年前),陳氏、李德龍、李天財提議要建廟,獲得大家的支持,當時竹圍、沙崙、海口三個村莊的信眾共捐出工程費800 元(當時的800 元, 相當於現在的800 萬喔!),李既、李嚴、李呼等捐地和祖廟。同年三月二日開始建廟,同年八月完工,敬稱為「福海宮」, 安奉主神—輔信王公之金身。      



      光緒二十三年( 西元1897 年, 民國前15 年, 距今約124 年前)日軍侵台,砲火燒毀部分廟殿,信眾加以重修,民國14 年至民國59 年間,福海宮共經歷四次增修建。其中民國34 年的福海宮舊貌還有照片流傳下來(詳如右圖)。

    |重建時間|

      
      民國79 年12 月10 日凌晨四點,發生大火, 百餘年的古廟被火燒毀,龍柱龜裂,神龕倒塌,搶救不及,全部變成灰燼。信眾十分憂心,多尊神明嚴重受損,唯獨輔信王公金身(神像)卻完好無恙,只有鬍鬚被燒掉一點,信眾親眼目睹神蹟,感恩神明顯靈,積極展開重建。

      選擇在民國80 年農曆三月初八,輔信王公誕辰節慶時,舉辦重建動土大典,於民國82 年年農曆十月初五舉行輔信王公進座暨落成大典。在民國101 年屆滿160 週年,輔信王公都一直護佑鄉民,福海宮亦是香火鼎盛。 


    Copyright © 2024. 竹圍福海宮輔信王公. All rights reserved.